【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横扫法国知识界的畅销书《如何谈论你没读过的书》,终于在万众期待下被译成英文。直到执笔的这一刻,我还没收到这本书,但是我可以向各位读者保证,我一定会从头读到尾的。什么书都可以不看,这本书不能不看。因为只要读了它,别的书就大可束之高阁,我就能够专心写书骗稿费了。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被欺骗的残酷的觉醒历程。想当年,我也有过纯情的日子,曾经十分羡慕法国人民文化素质高,不只电影晓得安排主角去法兰西学院听列维-斯特劳斯讲课,就连福柯最深奥难懂的《词与物》也成了地铁里人手一册的畅销书。直到上了大学,有学长传授“书皮学”,我才恍然大悟,法国人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懂得在知识上伪装、在文化上炫耀的一帮家伙。
學长说:“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在地铁里看《词与物》吗?当然不是因为它像侦探小说一样叫人爱不释手,而是要让别人看见自己正在读福柯的新书。正如穿衣服必须穿名牌,读书也得读名著。只不过,穿名牌衣服要低调,牌子不可轻易外露;读名著则要张扬,封面一定得让人看得到。”
我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定要拿本福柯的新著,何不干脆捧读福楼拜或者黑格尔?”学长又说:“笨蛋!潮流呀!都什么年代了,还看黑格尔。一来那些知识美少女会嫌你老套,二来那些没知识的美少女则根本不知道谁是黑格尔。至于福楼拜,人家可是法国的曹雪芹,在地铁读《红楼梦》岂不表明你以前的教育不完整,多没文化呀!”
“以貌取人”,英文的说法叫作“凭封面判断一本书”,它的内涵是让人单靠书皮就能“读懂”一本书。“书皮学”本是大学时代我们拿来嘲笑人的话。一个家伙平日看起来是个博览群书的鸿儒,谈什么书他都能侃上两句,似乎无所不观。但一再追问,却又顾左右而言他,从一本书扯到另一本书。表面上看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则不深入,永远在表象上徘徊。遇上这种人,我们就称赞他“精通书皮学”。
“书皮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现代出版业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出版商总是想尽办法让读者不用真的看书。例如封面,一定会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一定会有夸张的名人推介以及书评精句,至于作者介绍更是绝不可少。若是学术书籍,那么“书皮学”的依据就更丰富了。比如索引和参考书目,内行人只消翻它一遍,便知道作者的功力,感受这本书的虚实。
再说那本《如何谈论你没读过的书》,它的真正目的是考察“不读书但又要谈书”的现象和历史。巴雅发现文化史上有一大串搞过“书皮学”的家伙,其中不乏歌德这等级别的名人。问题是,为什么他们要去谈一些他们根本没看过的书,甚至批评它们呢?许多作家、学者喜欢公开表示自己从未读过某本书,同时还保证以后也绝对不会碰它,然而又能洋洋洒洒数千言陈述自己不看它的理由。这是最理直气壮、最坦白的“书皮学”,据说巴雅也有他的分析。这本《如何谈论你没读过的书》我连见都没见过,又怎么知道它的内容梗概呢?这就叫作“书皮学”了,你上网查查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