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诗句】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意思翻译】树林幽暗,突来的疾风使草 木惊倒纷披,将军以为有虎,黑夜里拉 弓射箭。天亮时去寻找那支白羽毛的 箭,箭头已深埋在石头里。平明:清早。 白羽:一说是箭名。石棱:石头突出的 部分。
【赏析】 天晚林暗,风疾草动,将军夜出巡视,误以为草动是由丛中隐 藏的猛虎引起的,于是将军把弓拉满,瞄准发射出去。第二天天亮后,将 军去寻找那支装饰着白色羽毛的箭,发现箭头竟然全部隐没在石头的突 起棱角处。诗歌借用汉代名将李广“射虎中石”的典故,刻画了一个边塞 将军娴熟的箭法和神奇的臂力。正是在这样一个昏暗的夜晚,风吹草动, 才使得将军误以为草丛中有虎,故引弓射虎,谁想到这乍惊之下,将军竟 如此威猛,箭头竟没入石中。诗中将军如此勇猛,以此制敌,何敌不克! 这也是诗歌的意旨所在。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射箭精 准,发力强劲。[例]古籍中的《韩诗外 传》、《吕氏春秋》、《史记》分别载有熊渠 子、养由基、李广都曾误认草丛之石为 伏虎、犀牛,射箭没镞的经历。“林暗草 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 棱中。”这是唐代诗人卢伦的《塞下曲》, 它以简洁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将军 夜射图。可见射功精湛、膂力过人的好 箭手在当时很受推崇敬爱。(朗轩《弓 箭,射在历史的深处》)
二、用以形容喜 爱射击(用箭或枪),崇尚精良的射技。 [例]守备团长的身影终于出现了,他的 枪上,仿佛高挑着猎物,象胜利的旗帜 摇摇晃晃,他的节奏和动律荡漾着年轻 人的喜悦和骄傲,使我心中忽然涌出卢 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 弓。平明觅白羽,没在石棱中。守边将 士这种对射猎的酷爱自古有之,一代一 代,仿佛已养成一种传统心理。(郭建 英《草原秋色》)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全诗鉴赏】
《塞下曲》和《塞上曲》都是古代歌曲名称,乐府诗题,到唐代更为流行。卢纶《塞下曲》一组六首诗,又名《和张仆射塞下曲》,是他的名作。这组诗写军中发令、习武、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的情况,描写军营生活十分逼真。这是第二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诗一开头就将人带入将军夜猎的特定场景:月黑、林深、草盛,一派宁静;可是,陡然间狂风骤起,乱草纷披。常言道:风从虎,云从龙。短短一句诗制造了一种似有猛虎腾跃欲出的紧张气氛。“惊”字传神,强风惊动深林乱草,似有伏虎奔出。表面上草惊,实际上是人惊:风吹乱草,惊动围猎的将军,他本能地立即随手拉满强弓。这一个“引”字,看似平易,但将军那种屏息静声、全神贯注、心神紧绷的神态和勇武姿势,却宛然在目。一“惊”一“引”,把读者的注意力也引入高度紧张的氛围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两句由奇而平,紧张的气氛为之一松,使人喘了一口气。第二天清晨,到打猎现场搜寻猎物,分明是白羽疾出,飞镝中的,却并非什么猛虎,而是草中一块卧石!而且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支装着白色羽毛的箭镞竟深深进入石中。一个“没”字,把将军高超的技艺、过人的臂力,描绘得非同一般。从而更可想见昨夜将军的英姿。这里实用李广射石的典故: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右北平任太守时,“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诗人以重彩浓墨写将军射猎,仅是诗的表层意境;其言外之意,却是:有这样英武的将军守土卫疆,何愁边境不宁?
诗以夸张的笔法,创造了特定的射猎场景以及氛围,通过戏剧性的情节,赞扬了一位将军的英武善射。形象丰满,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暗用李广事,言外有边防严肃、军威远振之意。(李锳《诗法易简录》)
此借用李广事,见边师之勇健。李广射虎事,仅言射石没羽,记载未详。夫弓力虽劲,没镞已属难能,而况没羽。作者特以“石棱”二字表出之,盖发矢适射两石棱缝之中,遂能没羽,于情事始合。卢允言乃读书得间也。(俞陛云 《诗境浅说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