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原标题: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杂草”不存,芬芳自在
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杂草”不存,芬芳自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农艺师告诉果农:杂草不要除。杂草与果树根系深浅不一,不会相互争夺营养。杂草让土壤保持湿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我们习惯将人分好坏,事分利弊,物分贵贱……其实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
读了以上材料,你或许对自己的生活,对世事人生,会有一些思考和感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个带有寓意的作文话题。耕耘,“耘”者,除草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人苦草久矣。“杂草是有害之物”的概念也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果农沿袭这样的观念,一则是前人经验,二则是果农可能本由稻农转换而来。农艺师的提醒,改变果农的观念,也必将影响到他的工作和收益。但话题没有就此展开,一者重点在观念的更新与否,二者留给学生思维延展的空间。 杂草与庄稼、果树的关系,稻农经验与果农法宝的差异,人的思维习惯定势和改变,人对自我观念定势的反思,对社会上类似现象的思考,都是符合题意的写作方向。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杂草是有害之物”的概念,一直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果农沿袭这样的观念,一则是前人经验,二则是果农可能本由稻农转换而来(“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他的思维固化。而农艺师的提醒,改变果农的观念,也必将影响到他的工作和收益。这说明,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囿于自己的思维固化,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对此,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认识到事物不分绝对好坏,而看如何利用。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似有害之物,或许能化有害为有利,化弊为利。人们认为杂草会阻碍农作物生长,这种经验来源于农民种植庄稼的体会。而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
写作时,要注意“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对自己的生活,对世事人生”等提示语,应从“种植之理”说起、说清,再适当结合生活与社会,关联延伸到“生活之理”。对于改变思维定式这一主题,小可谈学习心得、待人接物,比如我们看待自己的竞争对手,不能仅仅看到竞争,还应看到我们在竞争中获得进步的特殊之处。因此,我们身处这个多元时代和社会,要看到人、物、事之间关系的多样复杂,不能简单粗暴地做非黑即白的界定划分。此外我们还应着力探求、维系并利用好事物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做到共荣共生,和谐发展,而减少彼此对立、排斥、斗争带来的损耗。从大处讲,可以评议社会现象,比如从新颖的角度思考手机的利弊、互联网的是非乃至发展核武器的对错,还可以谈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比如对待自然界的“敌人”,甚至抗疫经验、治国理念,比如世界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对此,可指出我们应正确对待、理性分析、合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而不是直接嫁接、盲目照搬,并注意尊重科学,把握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脱离实际,并时刻注意与时俱进,破旧图新,要及时更新知识与观念,而不被思维定势约束禁锢。
【参考立意】
(1)学点辩证法,莫搞“一刀切”。
(2)扎根实际之壤,结出丰硕之果。
(3)摆脱思维定式的桎梏。
【佳作赏析】:“杂草”不存,芬芳自在
一株杂草,是稻农眼中争夺资源的卑劣的强盗,是群芳斗艳时有碍观瞻的格格不入。但同时,它也是果树的伙伴、守护者:让土壤保持湿度,增加肥力……
杂草在果园中的巨大作用,再一次给“存在即合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生活中一切渺小、平凡的生物,一切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都有其潜在的价值。在学习中,一篇一挥而就的作文也许由一本本杂书成就;物理题的灵光一现可能来源于一次看似不正经的小实验。生活中,当路边随处可见的青蒿被屠呦呦发现,它开始在消灭疟疾的战场上大杀四方;当围城的垃圾被回收、分类处理,它成为了“放错地方的资源”,为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立下汗马功劳……有时并非杂草没有价值,而是局限的判断导制了忽视,而“杂草”也将从助力转变成平平无奇的杂草,甚至是拦路石。
而若单关注“杂草”这个称呼,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它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杂草是什么?是杂乱的、不符合正统的野草。在潜意识中,我们已经忽略了它的长处,而仅仅以根据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轻率地给它冠以无用之名。可是,在大自然面前,人和杂草不都是一样的渺小吗?又有什么生命价值上的区别呢?
也许有人会反驳:“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定了我们无法给每一种生物一个全面的定义,而‘杂草’只是权衡之下一个笼统的评价罢了。”的确如此。但是当这种习惯性片面地看待事物,然后下定义、贴标签分出高低贵贱的心理延伸到社会,我们会发现封建时代残余的偏见难以完全根除,而新的偏见又开始滋生。仍有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头发长见识短”;有人罔顾现实,为施暴者辩解,仅根据受害者的某些特征便信口雌黄,给他贴上罪恶的标签……也许我们开始只是轻易给一株植物冠上杂草之名,但当这种心理不断传递,平等和尊重又该何去何从?
没有任何人、事、物会真的仅仅只是一株杂草,停下脚步,细心观察,我们自会发现惊艳、嗅到芬芳。而当不再有人、事、物被定义为“杂草”,那么,不断被发掘的生命潜力,不断传递的平等和尊重也终将重塑整个世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