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中作文

【专题整理】高中地理区位因素答题模板汇总,高考地理万能公式(2023年),高考旅游地理,来看这份极简知识总结

网络整理

【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区位因素是指促使区位地理特性、功能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或条件,根据区位因素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区位形状、地形、地貌、地质、太阳辐射、气候、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政策、资金、土地价格、市场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育种、化肥、农药、机械化、智能化等。

  一、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

  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生产力水平分布具有一致性,故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与影响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具有相似性。

  1.自然因素

  (1)地理位置:通常,中纬度、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2)气候因素:气温、降水适中,居住适宜。

  (3)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温带、寒带的人口分布在平原;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

  (4)水源因素:靠近河流,饮水、灌溉便利。

  2.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临近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2)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悠久。

  (3)工农业基础(即经济状况):工农业基础好。

  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大致不变,但在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下图所示。

  二、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地形、土壤: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

  ①平原区位: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筑投资。

  ②高原区位:热带的高原气候凉爽,便于居住。

  ③河谷、低地区位:山区的河谷、低地较开阔,气候温和,水源充足。

  2.气候:由题中所给信息判读出是什么气候类型,总结出:气候条件优越,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3.河流:由地图判读出该城市临河:

  ①运输功能:河流汇合处、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河口(入海口),便于江海联运,往往发展成大城市;过河点位置,水陆交通便利,便于人流、物流集散;

  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③防卫功能: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等利于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等;

  ④生态功能:河网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稀缺资源,同时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如铁矿石兴起的城市,攀枝花、鞍山等;石油兴起的城市,大庆、玉门等;煤炭工业城市,大同、平顶山等;

  2.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3.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可生产城市必须的农副产品。

  4.其他因素:①政治、宗教、军事中心  ②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三、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对农业有利的区位因素

  1.地形:由题目地图判读出:①该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势低平或地势平坦开阔,宜发展耕作业;②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立体农业等。

  2.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某种气候类型,结合该气候类型特点作答。如华北的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适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新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宜种棉花和葡萄等。

  3.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雪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4.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如东北的黑土、黑钙土。

  5.土地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耕地面积广大,适于大规模机械耕作;土地租金低。

  (二)人文因素————对农业有利的区位因素

  1.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2.交通运输:①临近河或湖,与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相衔接,水陆交通便利;②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③距海港近;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3.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

  4.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5.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廉价而丰富。

  6.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

  (三)对农业不利的区位因素

  1.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

  2.热量、光照、水源、地形、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不足,土壤酸碱度偏高等。

  3.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4.虫灾,鼠害等生物灾害。

  5.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6.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等。

  ★某区域优势或劣势分析是考试的重点,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举例如下:

  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四、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2.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丰富,水源充足,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

  (二)经济因素

  1.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接近消费市场,主要指市场指向型工业。

  2.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成本低。

  3.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廉价且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4.技术(科技、教育):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工业。

  5.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6.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7.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等),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工业

  (三)社会因素

  1.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如为解决就业将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2.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如“三线”建设。

  3.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4.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四)环境因素

  1.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2.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污水处理厂宜在城区污染源的下游等。

  3.距离居民区和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

  4.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宜发展微电子、感光器材等对环境敏感的工业。

  五、交通运输线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地形: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2.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3.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4.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二)经济因素

  1.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2.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以减轻对市内交通和环境的影响。

  3.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三)社会因素

  1.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2.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3.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四)交通线(铁路)的区位

  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1.自然因素:

  (1)地形:平原限制少,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区。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2)地质:避开断层

  (3)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4)土地(耕地)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5)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长度、投资、施工量

  2.社会经济因素:

  (1)人口城市分布的需要

  (2)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3)资源开发的需要

  (4)交通发展的需要

  (5)经济发展的需要注意:交通线的区位分析在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三大因素因素,在微观上考虑的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并从自然条件优势、经济条件和必要性三方面去分析。

  (五)航道线的区位因素(水文、水系特征)1.气温:不结冰或结冰时间短,通航时间长

  2.降水: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水位高,通航能力强

  3.地形:地势平坦,水流和缓,通航安全

  4.经济:沿途经济发达,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运输需求量大

  (六)管道线的区位因素

  管道线总是基于某种物质(液体或气体)的运输而建设的。

  1.物质来源地(供的优势:资源丰富)

  2.物质目的地(目的优势:市场广阔)

  3.沿途的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城市的分布)

  4.沿途的自然状况(气候、地形、地质等)

  六、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

  1.自然条件  

  (1)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流速平缓,便于航行和停泊。

  (2)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为港口的设备、建筑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拓展空间。

  (3)避风港湾: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避风浪。

  2.社会经济条件  

  (1)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2)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

  (3)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二)汽车站的区位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在具体选址时应考虑以下方面:①有平坦开阔的空间,尽量节省建设成本;②既要保证车站与城市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乡结合部;③汽车站要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应布置在交通干线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以便于客、货的集散和转乘。④市内马路两侧的公交车站要相互错开,避免造成人员拥挤,阻塞交通。

  (三)航空港的区位

  1.自然条件  

  (1)面积宽广,价格低廉

  (2)地形:平坦开阔、无高大建筑物,坡度适当,保证排水。

  (3)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4)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少;跑道与盛行风向平行以便于飞机逆风起降。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因占地面积大,噪声大,应位于城市郊区,但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高速公路)联系。

  经济:当地经济发达

  七、商业的区位分析

  (一)商业街的区位分析

  1.市场最优原则:城市几何中心,消费者集中,商业活动范围广,一般以零售为主。

  2.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利于商品集散,一般以批发为主。

  (二)商业小区的区位

  便民最优原则:商业小区,一般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方便居民购物和提供劳务服务。

  (三)商业城市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即服务区)

  2.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即: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经济腹地广阔而发达 

  ④城市经济贸易发达

  八、旅游业区位分析

  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从三要素去分析,有利于增强记忆):

  1.旅游者:主体,相当于市场(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2.旅游资源:客体

  (1)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

  ①旅游资源质量:必须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②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集群状况好。

  ③地域组合状况:地域组合好。

  (2)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大或小)(即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

  ①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②经济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

  (3)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3.旅游业:媒介

  (1)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弱

  (2)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和数量

  (3)旅游地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九、水电站的区位分析

  1.水量: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主要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具体应由图中河流的位置判读)。

  2.落差: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主要与穿越等高线有关或位于阶梯过渡处。

  3.开发条件:与地质、地貌有关。在地形图上一般要为峡谷,主要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

  十、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防止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

  3.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庄,减少移民等搬迁量。

  十一、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1)地理位置:海拔高,纬度低,离赤道越近,既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以缩短从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如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

  (2)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3)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2.人文因素

  (1)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安全性更高

  (2)交通较为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有较为便利的交通;

  (3)国防安全:如西昌地处大凉山腹地,地形隐蔽;

  (4)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5)科技力量雄厚

  十二、卫星着陆场的区位分析

  1.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2.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3.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十三、海洋资源的区位分析

  (一)渔场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2.入海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3.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营养盐类丰富,饵料比较丰富

  4.温带海域,冬季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饵料比较丰富

  (二)盐场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地形条件:有适宜晒盐的海滩——平坦开阔、泥质海滩

  2.气候条件:有适宜晒盐的天气——气温较高、晴日较多

  3.盐场最好布局在海水盐度较高的海区附近。

  (三)水产业的区位因素(有利条件)

  1.水域面积广阔

  2.气候温和湿润

  3.劳力资源丰富

  4.交通运输便利

  5.消费市场广阔

  6.生产技术水平高

  7.有饮食偏好等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以ХХ地形为主)

  2.地势起伏状况(哪边高哪边低、走向、坡度陡缓、相对高差等)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

  4.海岸线特征(平直、曲折、多半岛、岛屿、优良港湾等)

  5.特殊地形特征描述(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雅丹地貌、河谷、河漫滩、冲积扇、三角洲等)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隧道的选址条件:

  要选择在背斜处(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b.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年份

  读设问、研考情、找规律、明考向

  备考导航

  全国

  卷Ⅰ

  2023

  “古镇游”考查留宿少的原因及建设

  1.命题规律

  (1)常以独特的材料入题,如工业游、徒步游、各种特色游等,材料新颖,独创性强。

  (2)每年主题类似:近几年,全国两套或三套试卷考查的主题类似,围绕类似主题,从不同角度考查旅游资源的效益及活动设计;考查某旅游区采取某种措施的意义;考查某旅游区旅游开发的条件等。

  2.趋势分析

  今后高考将偏重在旅游条件、旅游者、旅游资源三者衔接的问题中寻找命题热点,如从旅游热点变化原因、旅游安全问题、旅游环境影响、旅游市场变化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旅游问题;考查难度不大,但背景信息的解读,需要联系生活实际。

  2023

  “沟谷游”考查旅游措施的意义

  2023

  “古村游”考查旅游作用

  2023

  “民宿游”考查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

  全国

  卷Ⅱ

  2023

  “建筑游”考查吸引游客的原因

  2023

  “山药游”考查旅游资源的效益及旅游活动设计

  2023

  “古道游”考查旅游活动设计

  2023

  “民风游”考查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

  全国

  卷Ⅲ

  2023

  “活动游”考查旅游价值,并说明艺术作品的特点

  2023

  “岛屿游”考查旅游开发的条件

  2023

  “地貌游”考查旅游安全

  2023

  “民俗游”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高频考点一 旅游资源及其综合评价

  1. 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价值与欣赏

  (1)旅游资源的类型

  种类

  举例

  旅游价值

  核心

  表现形式

  形成过程

  自然

  旅游

  资源

  地文景观

  云南石林

  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景观

  具体形式

  自然过程

  水域风光

  杭州西湖

  生物景观

  黄山迎客松

  天象与气候景观

  黄山云海

  人文

  旅游

  资源

  遗址遗迹

  北京故宫

  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

  建筑景观

  具体

  形式

  和精

  神文

  化形

  式

  历史

  过程

  及人

  类活

  动

  建筑与设施

  苏州园林

  旅游商品

  景德镇瓷器

  人文活动

  傣族泼水节

  (2)旅游资源的特征

  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永续性。

  (3)旅游资源的价值

  价值

  含义

  资源类型

  美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一般都具有美学上的观赏性,这是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原因

  自然景观

  科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在一些地理事象的成因、演变机制等方面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自然景观

  历史文

  化价值

  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人文景观

  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4)旅游景观的欣赏技巧

   项目

  欣赏要求   

  景观特点

  选择欣赏位置

  远眺俯视

  高大雄伟、面积广

  特定位置

  地貌的酷似造型

  仰视

  瀑布景观

  俯览、远望

  以回环曲线构景的江河,以旷景取胜的湖海

  亭、榭、水边小路观赏

  比较小的湖沼池塘

  乘船

  山水有机结合

  把握观赏时机

  不同季节

  自然景观随季节变化的差异明显

  不同时刻

  日出、日落

  特定时间

  景观出现时间特定

  2.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评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2)分析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旅游开发的建议。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游览价值

  资源

  美学、科学、历史文化价值高(低);资源质量好(差);游览价值高(低);一定地区内的景点数量多(少)及彼此间距小(大)

  集群

  资源集群状况优良(较差)

  地域组合

  景观与相邻地区的独特性程度;旅游景观丰富(单一),地域组合状况较好(差)

  开发条件

  社会经济

  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远(近)

  市场

  本区及其与市场之间交通设施和服务状况较好(差);区内食、宿、行、娱、游、购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不完善)

  交通

  基础设施

  环境承载力

  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大(小)

  社会条件

  政策

  政策支持

  社会

  社会秩序良好

  高频考点二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

  [知能通关]

  1. 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①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②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

  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作用

  表现

  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旅游,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

  促进文化交流

  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

  (3)影响区域环境

  2. 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3. 旅游活动设计

  (1)了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能力

  ①分析影响出游决策的主观因素:旅游动机和旅游偏向。

  ②影响出游决策的客观因素:经济收入、愿意支付的旅游费用、闲暇时间。

  (2)收集旅游地信息

  (3)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一般选择最有名的,且与居住地环境差异大的旅游地。

  4. 确保旅游安全

  阶段

  自我防范工作

  旅游前

  了解旅游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预先规划好旅游线路,准备好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

  旅游中

  出游时:尽可能选择安全的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防止旅游交通过程中的安全事故

  游览过程中:注意观察地形,选择合适游览线路和观景位置,避免过于冒险的旅游活动,不擅自离队,注意防火和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资源等

  其他:注意饮食卫生、住宿、娱乐、购物等方面的安全

  5.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1)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同时也可能对正常社会秩序带来冲击。

  (2)环境保护

  可通过提高旅游区规划、提高环保意识,加强旅游监测、加大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力度等措施来加以保护。

  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典题领悟一】

  (2023·全国卷Ⅱ,42,10分)篁岭(下图)是美丽的山居村落,位于婺源东北部,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当秋日的阳光把晒楼唤醒的时候,一家家晒楼把鲜红的辣椒,翠绿的豆角,金黄的玉米、稻谷、黄豆……晒起来,让整个山村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篁岭人家“晒秋”没什么讲究,赶上什么就晒什么,恨不得把整个秋天的收获都晒起来。

  分析“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10分)

  【解答示范】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答题方向

  第二步:一思一析一联,组织答题要点

  第1问:“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

  第2问:“篁岭晒秋”开发的有利条件

  第三步:逻辑成文,条理作答

  旅游价值:篁岭晒秋是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产品价值高;篁岭晒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购物和农家乐开发价值等。

  有利条件:(篁岭晒秋)旅游产品独特,与附近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差异明显,可以实现产品互补;接近著名旅游景点(婺源、景德镇等),客源有保障。

  【典题领悟二】

  (2023·全国卷Ⅰ,43,10分)2023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在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

  分别说明上述措施对九寨沟旅游发展的意义。(10分)

  【解答示范】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答题方向

  第二步:一思一析一联,组织答题要点

  第三步:逻辑成文,条理作答

  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可促进地震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有利于增加景区内居民收入,可减少对旅游收入的过度依赖,优化景区旅游环境;

  适度减少旅游产业集聚区和人口集聚区面积,可降低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便于地震发生时游客疏散和安置,有利于保护游客的安全、降低财产损失,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article_adlist[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

]article_adlist-->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

网站地图:栏目 TAGS 范文 作文 文案 学科 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