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文案三块碑的故事。
第一块碑,大概立于唐贞元十九年。正面的碑文,是关于为了河道修缮而发起募捐的内容,碑的反面,则刻着那些捐钱捐物有一定分量者的姓名,不妨一观:陈之寿、佟祖石、岳守都、季丰年……祖利达、韩愈。
第二块碑,应是立于宋元丰七年,于山西被发现。正面的碑文,同样是为了公益事业而捐献钱物的铭文,铭文下方镌刻了很多蝇头小楷体的捐献者名单,继续摘取名单靠后部分以观:燕南、杜经生、高魏程、刘韬、葛惠民、陈峰、王光灿、苏轼、韦迎。
第三块碑,同样来自宋朝,发掘于江苏南京。正面的碑文,是记述庙宇重修,大佛重塑的事件。而碑的背面,同样是镌刻着为翻新庙宇而捐钱捐物的人员名单,依然截取名单末端数人:王飞宇、邓哲、乔宪、卓晓建、高天云、费运民、独明澈、王安石。
三块碑,重见天日的时候,时人大体一见后便了之,却忽略了一点:其实,这三块年代不同的石碑,如果能细细斟酌思虑,就能发现其中别有洞天。
首先,每块碑上所镌刻的人员,于后世历史上来说,绝大多数都属闻所未闻者。例如,第一块碑上至今依然为人所乐道的只有韩愈一人,第二块碑上的是苏轼,第三块碑上的是王安石。
其次,韩愈、苏轼以及王安石三人,均曾任职过当朝高官,职位可谓不低。这三人,无论其政治思想,为官政绩,还是笔端文才,做人品行,均是千古流芳之人。
最后,这三块碑都是与公益事业有关,凡是捐钱捐物者均会在碑身上留下姓名,以示谢意。如果细细看去,就会发现,他们的名字都位列末端,只有苏轼稍好,位于“排名”倒数第二处。韩愈、苏轼、王安石作为此等高官,捐钱捐物即使不是太多,亦不会太少,况且在等级观念极为严重的封建社会,凭他们的官职,谁吃了豹子胆,敢将他们的名字署在末端。
答案只有一个:韩苏王三人,均主动要求,将自己的名字署在碑身末端。而前面的各位,商贾也好,贩夫走卒也罢,均可列于自己的前面。这么多的相同,只能说明一点——韩苏王三人凡事可吃苦,亲身自向前。凡事可留名,自将身退后。
韩苏王三人同为进士出身,同在朝廷任过高官,同为天下黎民做过实事,同能写就一手妙笔文章,同能扬名天下,流芳千古,其中缘由恐怕不仅仅是与学识、政治有关,其品行之谦逊、德操之馨香亦不得不提到。
不信?再看看那碑身上其他的署名者,你可有听说过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