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有一段经典对话。李世民问:“人主何以为而明,何以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其从善如流。他的“兼听”之能,即是今人所言“耳功”。一位领导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必须会用、善用耳朵,只有优化‘耳功’,才能为民建功。”自古而今,“耳功”不仅关乎人的品格与襟怀,更关乎事业之兴衰成败。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练“耳功”不是选修项,而是必修课。
但显然,喜听溢美之词根本不需要练,很多人无师自通。领导干部练“耳功”,为的是对多元意见有豁达气度,对不同看法持包容胸襟,对顺耳之音则始终清醒冷静,在争鸣中求取共鸣,在多元中接近真实。最终善听逆耳之言,能进不同声音,容得尖锐批评,将之转化为改革建设各项工作的智慧财富。若不善“耳功”,则往往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顺乎吾心,则喜之不尽;违背己意,则恼羞成怒,终而导致矛盾叠起,问题成堆。
党史上,“耳功”之深,应用之频,不胜枚举。延安时期实施的“精兵简政”,来自于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改革开放初期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自18位农民的大胆探索。可以说,每一个治国理政、安邦富民的大计良策,都有一个听民声、纳民言、集民智、聚民意的过程。
正如哲人所言,人性的弱点在于它的本性。喜听甘言、爱闻美语是人之共性。同时,领导干部身处“清一色”的顺耳语境中,“耳功”更容易弱化。有的耳“背”,对民声民意听而不闻;有的耳“软”,对阿谀奉承听而陶醉;有的耳“硬”,对批评意见听而暴跳。凡此功能退化的“耳疾”,容易导致唯我独尊、用权专断、决策失误、公信缺失等恶果。想造福一方,因乐听“土地财政”之策,而致资源透支、生态恶化;想美化城市,因乐听“改造翻新”之言,搞“前任建、现任拆”而劳民伤财;想人过留名,因乐听“形象工程”之谄,留下“政疾”招群众骂名。群众诉求置若罔闻,社会呼声听而不闻,如此决策行事,又怎能真正利国利民呢?
政治学中有一个说法叫“选择性相信”,说的是人有一种习惯,倾向于相信那些好消息,对于逆耳之言往往先入为主认为是假的。我们说领导干部练“耳功”,目的即是要克服人性弱点、注重内在修为。面对“拜权主义”者以敬言、颂言吹捧时,能否“清静”耳朵、保持定力?面对“冒犯威颜”者以直言、诤言批评时,能否洗耳恭听、闻过则喜?面对“草根”以怒言、骂言表达利益诉求时,能否耳闻心动、善纳民意?对于领导者而言,多一些包容的优点、少一些狭隘的弱点,就会增添从政的亮点、减少用权的黑点。
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破解各种新问题、新矛盾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纳民智。各级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耳朵“竖”到群众之中,把“听力空间”拓展到各个领域,耳听八方广纳群言,博采众长集中民智,我们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化解不了的矛盾。“耳功”如斯,干群亦必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