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原标题:【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50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50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罗曼•罗兰
材料二:
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当代中国青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血性”来浇铸与锻造自己的意志与灵魂。——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在2023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理性”和“血性”,一个理智冷静,客观审慎;一个正气浩荡,奋勇争先。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理性”和“血性”?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理性”和“血性”,一个理智冷静,客观审慎;一个正气浩荡,奋勇争先。二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又有统一的一面。理性更多是针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决断之时;血性更多体现在迎难而上、奋斗拼搏的行动上。只有理性,容易陷入个人利己主义的牛角尖;只有血性,容易陷入盲目冲动的泥淖,二者缺一不可。新时代青年更应理性与血性兼具,慎思明辨,坚定前行,与祖国命运融为一体,向新时代迈进。当然,如果考生在比较后进行了主次之分也是符合题意的。
参考立意:
(1)慎思明辨,理性先行
(2)血性中华青年,助民族富强腾飞
(3)理性与血性兼具,明辨与刚毅齐飞
(4)以理性看世界,以血性报中华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作文提供的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解释“蹄疾步稳”的意思,既提供了该词的本义,也提供了该词的引申义,在释词的同时凸显了“快而稳”这一核心概念。第二句,阐述“蹄疾步稳”的作用,“蹄疾步稳”是“行远”的条件与前提,马要“行远”就要做到“蹄疾步稳”。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是对第二句的补充阐述,点出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两种问题,一是“快而不稳”导致事与愿违,材料揭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的心态;二是“稳而不快”导致错失良机,同样材料也揭示了“求稳”心态的实质是缺少创新、领先的意识与担当。因此,材料的倾向性非常明显,提倡“快而稳”,力避“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材料告诉我们要实现“行远”的目标,就要“快而稳”,“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都妨碍目标实现。
写作时,仍然需要将材料阐述的道理,落脚在具体的社会、人生问题上;或者说要用社会、人生具体问题,去阐述论证材料阐述的道理。材料已经明确了观点,即要快而稳,毋一味贪快求稳。因此写作时要立定快而稳,批驳“贪快”“求稳”两种错误心态。可从青少年成长、做事、为文、学习、读书等角度去写,如我们读书学习时要先求稳,打好知识的积累,但也不能仅仅止步于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多学习多思考,攀登思想的高峰;或写我们为人处世,虽可志向高远,但欲成大事者,必须先打好思想品德的根据,才能越走越远。也可以谈社会问题,如社会发展、改革、防疫等,说明我们的发展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以更大的能力做更多的事,更要保留住我们的文化底蕴传承,否则发展就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或说改革、防疫等,既要追求速度、质量,也要注意“温度”,关怀那些弱者的需求。总之,要将论述放到实处,放到生活现实中,放到人生成长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
参考立意:
(1)行稳方能致远。
(2)快稳结合,学思并进。
(3)既要追求速度,也要注意温度。
参考标题如下:
《“蹄疾步稳”方行远,贪“快”恋“稳”终愿违》
《莫一味求快,不一心恋稳,要又快又稳》
《做一匹“蹄疾步稳”的千里马》
《越过“速成”陷阱,跳过“拖沓”怪圈》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将人类真正的幸福归结为劳动的幸福,并明确指出了劳动幸福观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当人在消费劳动产品时所带来的主体感官上的满足和享受。第二个层次认为劳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的目的通过对象化得到实现,从而获得一种幸福感。第三个层次认为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在他人身上才能得到实现,人的劳动幸福也只有通过他人在享用其劳动产品中才能得到满足。“为千百万人谋福利”的劳动是最幸福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有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本文的写作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引用了马克思对幸福三个层次的划分理论,说明最高层次的幸福是“为千百万人谋福利”的劳动是最幸福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据此可以得出文章立意,并围绕立意组织材料。
参考立意:
1.要为人类的共同幸福而努力
2.什么样的幸福值得我们追求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中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一种防手冻裂的药物)的故事:宋国有一家人善于研制不龟手之药,但他们世世代代却只是用它来做和漂洗丝絮有关的事儿,得到的价值也“不过数金”;后来有一天,有一位客人用百金买下了它的制作技术,用它来服务于吴越交战中受冻的士兵,由此得到的价值是“裂地而封之”。
世世代代以此为事,这是坚持俗见;不以此为事而以彼为事,这是突破俗见。俗见,往往是生活中的常理常情,它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和智慧。突破俗见意味着对此的超越和创新,有时甚至是颠覆。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以“坚持俗见与突破俗见”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通过叙述《庄子》中的一则故事,提出了坚持俗见与突破俗见的概念,阐释了二者的内涵。坚持俗见并不是错,《庄子》故事中的宋国人制药而获数金,世代为业,绵延不绝,并不能言其失败;但以百金买下制药技术的客人以此谋利,裂地而封,显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可见突破俗见的思维方式更胜一筹。材料虽并未明确地指出二者之优劣高下,但通过材料中讲述的故事,考生应把握住写作的方向:突破比坚持更能创造收益、凸显价值,相比墨守成规、不谋改变的惯性思维,跳出框架、敢于创新的突破思维显然更有利于时代青年开创事业、践行奋斗。坚持俗见象征着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思维定势,在已知、稳妥、被前人证实其可行的道路上行走固然安全舒适,但一味保守、无视机遇、不谋新举的惰性也妨碍着人的发展。而突破俗见则象征着不甘现状、求变求新的思维闪光,在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考,看到其中所隐藏的变量与机会,敢于尝试、勤于思考、乐于挑战,最终冲破桎梏、突破旧局,另辟蹊径。
写作时,围绕题目所给出的主题,考生可以先从正面论证坚持俗见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人格两方面论证“突破”比“坚持”更具价值的原因:再结合材料,联系社会实际,具体阐释怎样做才能跳出“坚持”,实现“突破”;最后强调观点,总结全文。
参考立意:
1. 积极创新,摆脱因循。
2. 冲破惯性,另辟蹊径。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稍有知识则自知浅陋,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到达写诗透彻的境界,则纵横诗境,信手拈来。
严羽的诗论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严羽所说的“节”,就是学诗的“阶段”,三节就是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识好恶”是指不懂得作诗之法,不能区分诗歌的好与坏、优与劣;“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是指作诗多而泛滥。因为无法度、无规矩,故而无所顾忌,不知敬畏,作品虽多,却大都是粗制滥造。第二阶段,“识羞愧”可以理解为“懂得敬畏”“明白了作诗之法”;“生畏缩”即不敢随意作诗,“成之极难”意思是写出符合标准的好诗很难。学诗者已认识到以前的仓促与鲁莽,对诗歌产生“敬畏之心”,于是“始生畏缩”,逐渐懂得原来诗歌并不是这么简单,但因为心中畏惧,反而写不出好诗。第三阶段,“透彻”是指对事情、情况、道理等理解或表达得详尽而深入,本阶段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就不会滥写乱写,能在慎重之下追求诗歌创作的质量,最终信手拈来,也能创作高品质的诗歌。总而言之,严羽的评论可以概括为:第一阶段只求数量,佳作甚少;第二阶段,因顾及到作品的质量,很少创作;第三个阶段的诗人,在经过不断地积累学识,磨砺自己的写作技能之后,对诗歌的体悟会逐渐达到“透彻”的程度,也就是所谓的“自然之境”,此阶段创作出来的诗歌都透着诗法、诗味、诗趣。题目要求根据严羽《沧浪诗话》“三节”这一“本事”能够拓展开去,思考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启示”,譬如由学诗联想到做人、交友、处事、为学、治国等。
写作时,首先应该“就事论事”。结合历代诗人诗作谈严羽诗论所展示的三个阶段,也可以由诗歌(或者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的层进式特点,作深入思考,分析探讨特定的文学现象。能确切对“本事”作证明与推演。然后,再“由此及彼”地进行多方面思考,如谈人生成长、人(国)际交往、处理事务的阶段性等,体现严羽诗论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带来的启示。如谈自己的学习,可谈我们在初期需要不断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不要让自己腹中空空。但是,当我们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己有能力独立学习或创作时,就不能满足于模仿,而是要开始转变思路,积极思考。若我们思考多了,相信终有一天,自会领悟学习的窍门。
参考立意
(1)做足积累才有创新的资本;
(2)起于模仿,立于原创,终于顿悟;
(3)独立自主才是民族富强复兴之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